2024年第二季度怪兽充电实现收入4.63亿元(人民币,单位下同),非美国会计准则(Non-GAAP)下经调整净利润1520万元,这两个核心财务指标较上一季度分别增加了16.6%、300%。算上二季度,怪兽充电已连续六个季度保持Non-GAAP盈利。
绵密小气泡,食物营养不流失
2024年,FX出品的日本历史剧《幕府将军》成为今年艾美奖最大赢家。这已是这部剧第二次被搬上屏幕,1980年,美剧《幕府》曾获当年艾美奖最佳限定类剧集和金球奖最佳剧集。2024年版的《幕府将军》是该剧的又一次复兴。为何《幕府将军》被不断翻拍,成为美国电视市场赢家?《幕府将军》折射了西方对日本历史的想象,尤其是对世界秩序的重构。日本脱亚入欧成为“西方”的一分子,不是二战后,也不是明治维新后,而是距今400多年的十七世纪,即《幕府将军》中德川家康招募英国人为武士并决胜关原之战之时。日本由战国割据走向统一的历史,被《幕府将军》与欧洲新教改革、海权争霸、大英帝国崛起结合。无论是巧合还是必然,德川家康,这一战国日本的最终赢家,和威廉·亚当斯(代表日后崛起的大英帝国和今日以英美为主的全球化潮流)巧妙地结成同盟,东西胜利者强强联手,共同筑造世界新秩序。
始于十六世纪的日本对外开放
《幕府将军》根据詹姆斯·克拉韦尔1975年的小说《幕府:一部日本小说》(Shogun: A novel of Japan)改编。1980年,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美剧《幕府》由派拉蒙制作、美国NBC电视台播放,主演为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,这本小说还被改编为音乐剧和游戏。
1980年版美剧《幕府》
《幕府将军》中的日本,不是闭关锁国和排外的腐朽民族,而是对外开放、高瞻远瞩、具有宏大世界观的民族。该剧以关原之战为背景,与美国史学界对现代日本的看法一致。在《现代日本的缔造》中,美国史学家马里乌斯·詹森将1600年关原之战作为现代日本的开端,德川家康从此获得最高统治权,幕府制度由此开始。
上图:16世纪葡萄牙黑船来访日本; 下图:19世纪美国黑船来访日本
开放国门、接受西方,是西方史学家视角下日本进入现代历史的起点。1856年美国黑船来访,并非日本对西方打开国门的起点,而是此前的300多年,即16世纪末就已对西方开放。前者是被动开放,后者是主动开放。在西方史学家的视角下:19世纪美国黑船来访后,日本走上明治维新;16世纪葡萄牙黑船来访后,日本走上统一。两次国门开放中,日本将西方文明吸收到自身文化中。
在美剧《幕府将军》中,16世纪末的日本已经非常“西化”。基督教在日本大名和武士阶层中的广泛存在,是日本统治者的思想基石,传教士则扮演着这些权力核心人物的思想导师。电视剧一开头,各大名及家臣就虔诚地礼拜祈祷,牧师频繁出入官邸,完全获得大名信任。这些信仰基督教的大名,正是江户时期被称为“吉利支丹”的基督徒,源于葡语cristão。
左:人物原型小西行长;右:剧中人物木山右近定长
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后,九州大名成规模性地皈依天主教,包括肥前国的大村氏、有马氏,摄津国的高山氏,丰后国的大友氏等。剧中石田派幕僚、五奉行之一的木山右近定长,取材于历史上真实的两位吉利支丹大名,即小西行长和高山右近。小西行长教名奥思定,支持石田三成举兵对抗德川家康,他的大本营岛原,半个多世纪后爆发了日本历史上最大天主教教案;高山右近笃信天主教,1613年被德川家康流放到菲律宾。
《最后的武士》中的美国武士(左)和《幕府将军》中的英国武士(右)
《幕府将军》的主人公、英国人约翰·布莱克索恩也是基督徒,只不过是被天主教徒视为“异端”的新教徒(Protestant)。踏上日本时,他感到既陌生又熟悉,这里已有许多欧洲白人和基督徒,但当他意识到这些欧洲人是天主教徒时,立即产生敌意,劝导德川家康将这些人赶出去。这位“说英语的新教徒”,契合了以英美价值观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界对日本历史的想象,日本的每次现代化进程都有位像约翰这样的“说英语的启蒙者”。2003年美国电影《最后的武士》,就描述了另一位启蒙者:1876年来日本的美国人纳森·阿尔格兰。这些形象,是西方认知下的日本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。
威廉·亚当斯会见德川家康
英国新教,为日本带来不同于葡萄牙天主教的影响。约翰·布莱克索恩的原型威廉·亚当斯(William Adams),日文名三浦按针,原是英国海军,1598年加入荷兰舰队出征亚洲,1600年漂流到日本九州,随德川家康来江户,是德川家康的外交顾问和第一位英国出身的日本武士。一方面,他通过肃清以天主教徒为代表的葡萄牙势力,帮德川家康铲除石田派政敌,获得日本最高权力。他让德川家康认识到,英国与葡萄牙、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,正在以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派的矛盾在日本显现。通过与葡萄牙的对立面英国结盟,德川家康在权力斗争中获胜。1614年,在威廉·亚当斯主导下,日本天主教会解散。另一方面,他帮德川家康构建全新的国际关系。石田派和吉利支丹大名与西方的欧洲开展国际关系,派遣欧使团前往欧洲,而威廉·亚当斯为德川家康另辟蹊径,把目光放到日本以东的美洲新大陆,派使节横跨太平洋抵达新西班牙。1604年,威廉·亚当斯为德川家康制造了第一个西式造船厂,1608年又担任对外大使,与菲律宾总督罗德里戈·德比韦罗-贝拉斯科接触,建立日本与新西班牙的正式外交关系。
岛原之乱时,帮助幕府军队打击天主教徒和葡萄牙人的荷兰战舰
威廉·亚当斯的时代,英国尚未在日本建立影响,没有官方往来,他为德川家康选择了最接近英国的替代者——荷兰。英国与荷兰都是新教国家,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,是葡萄牙、西班牙的新晋对手。为对抗葡萄牙人和九州大名,1604年,在威廉·亚当斯的协调下,德川家康派人前往泰国北大年接触荷兰东印度公司,邀请其来日本贸易;1609年荷兰人雅克·斯佩克斯来访日本,获得贸易许可朱印状,与日本正式建立贸易关系,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,成为唯一垄断日本贸易的国家。尽管史学家批评德川幕府闭关锁国,但在《幕府将军》视角中,德川幕府并不排外,闭关锁国的对象仅限英国的敌人——西班牙和葡萄牙,却对当时与英国有共同利益的荷兰十分宽容。1637年的岛原之乱中,荷兰军队充当了幕府的军事同盟,1641年日本专门为荷兰建“出岛”作驻地,“兰学”影响了日本200多年,是日本在19世纪迅速适应现代化的重要基础。
左:历史原型人物细川伽罗奢;右:剧中人物户田鞠子
在《幕府将军》营造的对西方开放的日本场域中,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,巧妙地落脚在户田鞠子身上。其原型细川伽罗奢,是个集对立面于一身的矛盾体:她是“本能寺之变”中杀害织田信长的明智光秀之女,又为排挤丰臣家正统、夺取权力的德川家康做事;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,却也认同威廉·亚当斯的新教信仰,会讲流利英语;她笃信基督教生死观,也臣服于日本切腹自杀的死亡观。最终,全剧以她的自我牺牲为一切矛盾的终极出口,德川家康赢得政权,日本迈入现代化,加入了英国人布局的全球新秩序。
英日联盟与世界新秩序
《幕府将军》将日本战国历史,抛入更宏大的世界版图内。16世纪正值欧洲宗教改革之际,既有天主教和新教的教派之争,也有英荷新殖民帝国与西葡旧殖民帝国之争,基督教派之争和全球殖民地范围之争,是探讨日本现代史的背景和前提。
英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日本的竞争,也是欧洲宗教改革中的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。图为《幕府将军》剧照
1517年,马丁·路德发表《九十五条论纲》,经法国神学家加尔文、瑞士宗教改革者乌尔里希·慈运理、英国亨利八世国王,基督教在欧洲完成了教派分离,形成罗马天主教与新教对立。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的斗争,被《幕府将军》巧妙转化为欧洲宗教改革在东洋的延伸,即新教与天主教、新殖民国家与旧殖民国家在东洋的争夺战。全剧第一集就阐明丰臣秀吉去世后把持政权的元老高层,都是天主教徒:原型为大谷吉继的大野晴信、原型为小西行长的木山右近定长,还有丰臣政权的忠实守护者、原型为石田三成的石堂和成,虽未直接点明石堂和成是不是教徒,但他将会说日语的葡萄牙传教士视为亲信。
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
德川家康的盟友威廉·亚当斯是英国新教徒。彼时的英国正在崛起,但尚未确立霸主地位。1600年的英国正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,恢复了新教在英国的地位,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,确立英国的海洋地位。不过,当时的英国虽取得一定海权,影响力仍不如最大殖民国西班牙、欧洲最强国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,在欧洲旧大陆上属于二流国家,直到1688年英国才完成光荣革命,走上君主立宪,正式开启大不列颠辉煌。此外,英国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,但1590年的西班牙战事中英国很快就失败了,随即与西班牙签订合约,结束对立。此后,英国将海外布局重点放在当时无人重视的北美,即今天美国的弗吉尼亚,将之作为第一块海外殖民地,亚洲,特别是远东的日本,并非英国的重点。
威廉·亚当斯是超前的,可谓超越了时代局限。在英国海上实力尚不足以对抗西葡老殖民国之际,却在日本这个场域战胜了葡萄牙。他一到日本,就向德川家康透露了西葡瓜分世界的野心,早在1494年,即威廉·亚当斯抵达日本的100多年前,西班牙与葡萄牙就已签订《托德西利亚斯条约》,对世界划分了势力范围,将教皇子午线以西归西班牙,以东归葡萄牙。
会见德川家康的威廉·亚当斯。《幕府将军》剧照
影响现代日本的西方人,不只英国人威廉·亚当斯。第一个航海到日本的葡萄牙人安东尼奥·达·莫塔、率领日本遣欧使团首次到达欧洲的意大利人范礼安、兰学开创者西博尔德等等,都对日本历史做出贡献。在日本一方,安土桃山时代还有许多大名都非常重视国际交流,例如与葡萄牙人合作的织田信长、让欧洲人首次得知日本存在的九州吉利支丹大名,和派遣使团去美洲的伊达政宗等。但《幕府将军》选择性地隐蔽了其他事实,只选取了英国人威廉·亚当斯和与英国人合作的德川家康这对组合,弱化了其他欧洲人和日本大名之间的互动。威廉·亚当斯被塑造成大英帝国在亚洲的领路人,引导日本胜利者德川家康走上巅峰。
《幕府将军》里的德川家康也具备这种超前性,被塑造成一位具有未来远见、有精准预测世界大势能力的领袖。他在英国尚未完全崛起时,就选择了与英国和后来的荷兰结盟,排斥葡萄牙,从后来的历史看,他都做了正确选择,即选择与胜利方结盟,符合历史大趋势。大航海时代的全球霸权之争中,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最初的发起者,到逐渐衰落,被荷兰、英国等更强大的新兴工业和资本主义国家取代,这种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持续至今,英联邦和说英语的美国等国仍是今日全球化的发起国和最大受益者。可以说,德川家康为日本选择了正确的盟友,赌对了国运。早在17世纪就开始的“英日联盟”,为日本加入西方阵营和全球发达国家俱乐部奠定了基础。
关于1862年“生麦事件”的日本浮世绘
这种英日结盟的微妙互动,在260多年后的1863年又一次上演。美国黑船到访日本后的第十年,英国与日本再次历史性相遇。不同于1600年的那次偶遇,1863年的英国已是世界最强大的殖民帝国,英国军舰向鹿儿岛湾的萨摩藩发起炮击,以示对日本的不满和报复。与威廉·亚当斯莫名其妙地被绑架相似,1862年四位英国人因不懂“见了武士应低头”的礼仪,被萨摩藩武士杀害,这起“生麦事件”成为萨英战争导火索。但与威廉·亚当斯被当俘虏的弱势地位相比,这次英国人强势得多,拥有最强海军的英国,实力远超日本萨摩藩。
相差三个世纪的英日互动,结局却奇迹般相似。威廉·亚当斯没有被杀害,反被德川家康视为同盟,加入日本外交建设中。萨摩藩实权者岛津久光与德川家康的选择和命运也非常近似,1863年,他虽击败军事实力更强的英国,却看出英国更厉害的国力和世界趋势,即使在战争胜利方的优势地位上,也甘愿“卑躬屈膝”向英国赔款,为的是建立英国-萨摩藩同盟和贸易关系。这种“卑躬屈膝”很快被证明是“高瞻远瞩”,因为一年后的倒幕运动中,岛津久光就借英国之力尊王攘夷,成立明治帝国政府;1865年,他又派学生去英国学习先进知识,诞生了缔造日本现代教育制度的森有礼、修正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官寺岛宗则、经济界领导人五代友厚等明治维新先驱。
历史成败观与切腹奇观
除了从国际环境层面,将日本历史拉入世界秩序中,《幕府将军》也投射了西方式的胜负观,这与日本的成败观不同。《幕府将军》中的石田三成,被塑造成反派,甚至企图与丰臣秀吉的遗孀通婚,是个企图继承丰臣权力以满足私欲的小人;德川家康则是正派的大将风范,是被五大佬频频谋害算计的受害者,甚至不惜前往大阪赎罪投降,起兵是迫不得已的正义之战。这种“成王败寇”的史观,合乎西方的胜利者叙事,借助对德川家康的赞美,美化德川家康的英国盟友。
对关原之战的历史看法,日本给出了与《幕府将军》不同的态度。日本人对失败者深深尊重和怜惜,对事物的衰败凋零,抱有赞赏怜爱态度,由此产生一种被称为“物哀精神”的美学。日本NHK历史节目《转动历史的时刻》对石田三成的评价是:“他拥有不输于任何人的东西,是胸怀天下的智者,作为丰臣秀吉的左膀右臂统一国家。他的目标是不让日本再回到战乱之世”;国际日本文化研究教授笠谷和比古认为,“历史大部分是胜利者的历史,胜利者被大大美化,而败者则被不公平地贬低”;在2017年日本制作的本土电影《关原之战》中,石田三成由冈田准一饰演,是忠诚正面的形象,宁死不屈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,而由役所广司饰演的德川家康,则是城府颇深、老谋深算的夺权者。
德川家臣切腹自尽。《幕府将军》剧照
切腹也在《幕府将军》中多次出现,对日本武士的自杀牺牲精神,更多是猎奇窥视,以奇观的形式,满足西方观众对切腹的窥探欲。很多切腹情节不合常理,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。电视剧开头第一集,维护主公德川家康的家臣,反而因为忠心耿耿而被赐死,以“愚忠”为耻,走上了切腹自杀之路。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不仅自己赴死,连刚出生的儿子也要一起赴死,留下的遗孀宇佐见藤还要当德川家奴,在德川家康的命令下,作威廉·亚当斯的配偶。
德川家康的忠臣户田广松切腹自尽。《幕府将军》剧照
德川家康的忠臣户田广松切腹自尽,也是因为“过于忠诚”,剧情更是到了不明情理的地步。户田广松的原型人物是效忠织田、丰臣和德川三代元老的细川藤孝。他不仅对德川家康忠心耿耿,更对德川家康计划向石田派投降、决心赴死的自暴自弃态度深表遗憾,多次力谏德川家康不要自我放弃、功亏一篑,而应正面抗敌。为此,德川家康以切腹自杀为标准,要求户田广松通过自杀来向其表忠心。户田广松的切腹,并非因惭愧羞耻而自杀,而是用来作为其一片忠心的证明。
《幕府将军》对关原之战的处理,也选择性地绕开了历史事实。德川家康之所以能决胜关原之战,最大因素是小早川秀秋的倒戈,没有小早川对西军的背叛,在这场战争中人数不占优势的德川东军并无胜算。但《幕府将军》却跳过了这段各家武士暗地拉拢较量和秘密结盟的历史,将胜利的关键落在户田鞠子,即细川伽罗奢身上。
户田鞠子企图切腹自尽。《幕府将军》剧照
户田鞠子,这个集天主教信仰和对英国新教徒同情于一体的矛盾人物,从出生起就带着“原罪”,她是叛徒的女儿,又效忠德川家康。她像大多数日本女性一样接受了不情愿的日式婚姻,却也与英国人发展出婚外情。她的切腹自尽充满斗争张力,一面是羞耻心驱动的切腹,一面是天主教信仰禁止的自杀。这个人物最终没有通过切腹死去,而是通过对他人的牺牲保护,完成日式牺牲精神和基督教赎罪精神的统一。
大航海时代的日本世界观
尽管《幕府将军》与日本真实历史有出入,但对战国时期日本国门开放的描写,还是有真实历史基础的。战国时期的日本大名,已多次尝试出海远航,与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远洋出征遥相呼应。
欧洲是日本大名最先启航抵达的地方。借葡萄牙人航海的步伐,从葡属殖民地旅行到欧洲。1582年,日本九州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、大村纯忠、有马晴信,向罗马教廷派遣了由四名天主教徒少年组成的遣欧使团,使团由耶稣会的范礼安率领,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日本的存在。1582年,使团从长崎出发,经澳门、马六甲、非洲,进入葡萄牙里斯本,后又去西班牙马德里会见国王腓力二世、在佛罗伦萨会见美第奇家族、在罗马会见教皇额我略十三世,相继访问威尼斯、维罗纳、米兰,1590年从里斯本回到日本,结束8年的欧洲旅行。
《四都図世界図》是日本制作的、以大西洋为中心的地图屏风,收藏于神户市立博物馆
跨越太平洋的美洲旅行,是日本东部地区大名更关注的通航路线。德川家康的同盟伊达政宗,就派出大使支仓常长向东航行。支仓常长选择了与天正遣欧少年使团相反的路径,由日本向东横跨太平洋,抵达墨西哥、加勒比海,再跨越大西洋抵达欧洲。
支仓常长画像
1611年,在伊达政宗支持下,支仓常长建造大型帆船“伊达村号”。1613年,在西班牙探险者比斯卡伊诺连的引路下,带领日本使团前往位于中美洲的新西班牙,即今天的墨西哥。在墨西哥停留一年后,1614年又从墨西哥圣荷西前往欧洲,在马德里会见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并转交伊达政宗的贸易请求书。1614-1617年,他在西班牙、法国、意大利游历三年,再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启程返回墨西哥,经菲律宾,1620年抵达日本。
威廉·亚当斯与日本武士磋商航海技巧。《幕府将军》剧照
德川幕府还致力于发展与亚洲国家的通航贸易。据官方统计,1604-1635年的32年间,共356船次日本商船得到海外贸易许可证渡航海外,平均每年11船次,目的地为台湾岛、吕宋、柬埔寨、交趾、暹罗等地区。许多日本人因此移居海外,迁移到东南亚各地形成日本人町。参与亚洲贸易往来的大名,包括岛津忠恒、锅岛直茂、加藤清正、大村纯信、松浦镇信、细川忠兴、五岛玄雅、有马晴信、龟井兹矩、山口直友等10人。
日本绘制的《勒班陀战斗图》屏风
战国时代的日本统治者,对当时世界的国际时事也十分关注。1571年,西班牙、威尼斯的神圣同盟舰队,与奥斯曼帝国海军在希腊爱奥尼亚海展开勒班陀海战,最终神圣同盟舰队取得胜利,这也是基督教欧洲和伊斯兰教国家一次历史性的较量,是西方古典时代以来最大海战。日本统治者非常关注这场战役,通过绘制关于该战役的屏风,观察海战局势,学习发展海洋力量。
小说《幕府》封面
《幕府将军》的原作小说《幕府》,被很多西方读者当作认识日本历史的入门级教科书。1980年,这本小说卖出600万本,成为最大畅销书,极大影响了西方对日本的认知。《纽约时报》书评人韦伯斯特(Webster Schott)曾评价道:“还没有一部小说像这本一样吸引我,一旦打开这本书,就再也停不下来。”书籍《学习幕府:日本历史与西方幻想》的编辑亨利·史密斯(Henry Smith)曾估计,在美国大学院校中学习日本历史的学生中,20-50%都读过《幕府》,“它几乎是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虚拟百科全书,在这本50万字的小说中,读者可以了解到他们想知道的关于日本的一切。受这本书影响的读者数量,已超过二战后所有学者、记者、文学家关于日本著作的总和。”
尽管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喜欢对日本强调“受中国文化影响”,但从《幕府将军》来看,西方眼中的日本,也是个“受西方文明影响”的国度。原作小说《幕府》的作者詹姆斯·克拉韦尔,曾是二战时期的日军战俘,曾被俘虏于英属新加坡樟宜监狱长达三年,对日本的看法也有“俘虏”式心态,既崇拜日本的力量,又强行将日本的发展壮大与英国挂上钩。在《今日历史》(History Today)杂志中,亨利·史密斯批评《幕府》是“以西方的错误方式进行关于日本的布道”。
小说《幕府》在西方引发了“日本热”,作者詹姆斯·克拉韦尔因此功成名就,成为西方社会的日本代言人。“曾有个中东石油国家首脑找到我,希望我能为他的国家也写一部像《幕府》这样的小说,”詹姆斯·克拉韦尔回忆道选择好的股票配资,“作为报酬,他愿赠我一艘原油运输船。”
威廉·亚当斯德川家康日本幕府将军英国发布于:上海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